信息摘要:
書籍,這人類智慧千百年淬煉而成的璀璨結晶,如同暗夜中永不熄滅的燈塔,以其恒久的光芒穿透迷茫,照亮我們探索世界與內心的幽深航道。今天,我們懷著…
書籍,這人類智慧千百年淬煉而成的璀璨結晶,如同暗夜中永不熄滅的燈塔,以其恒久的光芒穿透迷茫,照亮我們探索世界與內心的幽深航道。
今天,我們懷著對知識與智慧的虔誠敬意,再次相聚,共同開啟第367期讀書會。讓我們暫時拋開塵世的喧囂,沉下心來,去觸摸那些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紙張,去聆聽字里行間先賢哲人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們用文字編織的情感與夢想。今晚主持人由賴振添、封煦擔任。共有3位讀書人進行分享,接下來就正式進入讀書分享環節吧。
一.《中華上下五千年》電影賞析
吳總的講話充滿了家國情懷和歷史縱深感。
從“平衡”這一樸素的哲學概念出發,深刻聯系到個人健康、家庭和諧、國家治理乃至歷史周期律,最終落腳于普通人在宏大歷史進程中的務實責任。對中國的發展前景持積極樂觀態度,但也理性地認識到其中的挑戰。您提出的“搞好身體、做好工作、教育后代、不給國家添麻煩、添一把柴火”的行動綱領,是平凡中見偉大的公民意識體現。這份感悟源于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充滿了真誠和思考的力量。
感謝您的分享!這番關于平衡、責任與國家未來的思考,確實引人共鳴。
二.讀書分享
第一位分享者唐巧麗帶來的《形影神三首》
唐巧麗認為:這三首詩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長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義化解他們的苦惱,詩以形影之言而引發神辨的辯論形式分別寫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觀點。這三者可以看作是陶淵明的三個分身,分別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者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觀里的沖突和調和。全詩寫法較為淺顯,明晰,生動,親切,如談家常。
周祖柱認同分享者小麗對這組詩核心內容的解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察與感悟:這首 是陶淵明晚年以獨特對話體形式進行的一場哲學思辨,其中很可能寄托了他對生命終極問題的思考以及某些在現實中未能圓滿實現的深層理想或追求。從詩體形式和創作背景出發,觸及了陶淵明晚年復雜內心世界與精神寄托這一重要維度。
張德雄認為您將這三首詩解讀為陶淵明一場深刻的內心哲學對話,通過“形”、“影”、“神”三個意象的辯論,揭示了執著于物質享樂與世俗虛名帶來的痛苦,并最終以順應天道自然、安住當下的智慧尋求解脫與內心的平衡。這體現了陶淵明對生命本質的透徹思考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第二位分享者騰俊帶來的《魚我所欲也》
騰俊認為:文章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作者認為人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他認為這一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全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也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
陳錦玉: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人類普遍的生存困境——理想與現實間的永恒落差。面對這種求而不得的苦悶,提出了一個富有智慧的解決路徑:在執念與放棄之間尋找“中間值”。這種“中間值”并非妥協,而是一種務實的自我調適——調整目標尺度,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實現階段性成就,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平衡。
翁彥婷:深刻闡述了道德實踐中一個根本原則:當生命存在與道義原則發生不可調和的沖突時,選擇堅守“義”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您尖銳地指出,現實中存在大量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背棄道義的行為,這正是對道德底線的侵蝕。因此,強調個體必須主動捍衛心中之“義”——這代表了對道德原則的絕對遵守。
第三位分享者秦文林帶來的《行路難·其一》
秦文林分享:這首詩是《行路難三首》中的第一首,此詩浩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人的情緒從宴酣之樂轉為迷茫苦悶,卻又不愿停止追索,最后又變得高昂樂觀起來;其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充分顯示出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由此引起他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他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候文松講到:這首詩以 "美酒佳肴難以下咽" 開篇,生動刻畫了詩人因理想受阻而內心郁結、壯志難酬的苦悶("心里有事情""比較煩悶")。然而全詩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凝聚在結尾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這一千古絕唱中。您精準指出,這不僅是李白面對仕途挫折與人生困境時的自我激勵,更是他以磅礴氣魄向世人宣告的不屈信念——縱使前路冰塞川、雪滿山,也要堅守濟世之志,終將沖破枷鎖,抵達理想彼岸。這種于絕境中迸發的豪邁宣言,既是對自我的超越,也為后世所有在黑暗中前行的人點燃了精神的燈塔,彰顯了盛唐靈魂的壯美底色。
唐巧麗認為:這首詩以 “行路難”的反復詠嘆,道盡人生旅途的普遍困境——我們的一生恰似跋涉于險峰激流之間,總會遭遇阻塞與迷茫。而詩中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的結句,正是穿透黑暗的精神火炬:它啟示我們,面對生命中的溝壑與風雪,當以李白的豪邁與樂觀為鑒,永葆“直掛云帆”的勇毅與“破浪前行”的沖勁。這不僅是詩人對自身仕途的信念,更成為照亮所有行路者的永恒星光——人生雖難,卻值得以昂揚之姿奮力奔赴。
親愛的書友們,我們以文字為舟,共溯華夏精神的浩蕩長河。感謝每一份真誠的分享,那些擊節贊嘆的瞬間,那些凝神思索的沉默,恰似古琴弦上的余韻,在彼此心湖蕩開漣漪。此刻我們終要合上書頁,但請記住:思想從不散場。陶潛教我們安住當下,太白贈我們破浪之勇,而你們——親愛的同路人——以見解為燈,照亮了經典深處的秘徑。
愿這份滾燙的共讀記憶
化作你案頭不滅的螢火
當人生遇歧路,自有詩篇為杖
當塵世涌喧囂,可循書香歸航
期待下期重逢,再共赴
一場與偉大靈魂的秉燭夜談